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如何做到知识迁移 分层评估 辩证探究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24 19:11:57


如何做到知识迁移 分层评估 辩证探究?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高中生。今天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如何做到这个技巧的赏析。在这里呢,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上海的语文高考试题时代特征鲜明,人文精神浓郁,视野大气开阔,题目设计稳中求新,强调考查能力与探究精神,成为“上海文化景观中的一抹亮色”。2008年的春季高考语文试题也不例外,现就试卷中的三道试题谈谈其命题的特色。

例1:现代文阅读第6小题:作者在第④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4分)

答题示例:《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听到路瓦栽夫人道出这挂让她用十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项链是假的便戛然而止。她得知真相后会有怎样的反应,接下来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全部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这一“留白”引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带来了强烈艺术震撼力和审美乐趣。

试题简析:该题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这一句话,以课内学过的文章为例对“留白”手法进行简述,可谓是一道课内外阅读鉴赏相结合的好题。它告诫考生不要忽略对教材的阅读与学习,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废弃课文内容的学习,抛弃提升我们语文能力的“主食”。正确的做法是扎扎实实地对课内的文章下一番“钻、熟、化”的功夫,“钻”就是深入钻研,透彻理解,“熟”就是滚瓜烂熟,了然于胸,“化”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复习的着力点首先在“钻”,“钻”了才能“熟”,“熟”了才能“化”,高考主要考能不能“化”,也即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例2:第16小题为一道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原诗如下:《步入衡山》:“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答案: B(3分); A(1分)。

试题简析: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 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性格、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例3:第27题: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分)

答题示例:《雅》、《颂》为朝廷的正乐,统治阶级将之确立为音乐的典范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秩序,巩固中央集权;但却不利于统治者调查民情,体察民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试题简析:这是第二个文言文语段阅读的最后一道主观题,选自《史记·乐书第二》这篇谈“和”的材料,这在“和谐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该题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去评析古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对平时学生如何读古文和教师如何教古文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文言文的教学、复习与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词汇知识、特殊句式、习惯用法等)上,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等)的把握,学会历史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古典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化,要探讨一点“经典”的“今点”意义,让学生懂得古为今用。

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为同学们带来了如何做到知识迁移 分层评估 辩证探究的整理。如果你想要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就好好利用我们的知识。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